60次勞工衛生管理甲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參考題解(99.07.25

分類:技能檢定

2010/07/30 07:37

 

第一題題目:某化學工廠使用軟管以動力從事氫氧化鈉溶液之輸送,為防止腐蝕性物質之危害,依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之規定,該輸送設備應具備那些必要之安全衛生設施?(20) 

答:

依據『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178條規定,雇主使用軟管以動力從事輸送硫酸、硝酸、鹽酸、醋酸、苛性鈉溶液、甲酚、氯磺酸、氫氧化鈉溶液等對皮膚有腐蝕性之液體時,對該輸送設備,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於操作該設備之人員易見之場所設置壓力表及於其易於操作之位置安裝動力遮斷裝置

二、該軟管及連接用具應具耐腐蝕性、耐熱性及耐寒性

三、該軟管應經水壓試驗確定其安全耐壓力,並標示於該軟管,且使用時不得超過該壓力。

四、為防止軟管內部承受異常壓力,應於輸壓設備安裝回流閥等超壓防止裝置。

五、軟管與軟管或軟管與其他管線之接頭,應以連結用具確實連接。

六、以表壓力每平方公分 二公斤 以上之壓力輸送時,前款之連結用具應使用旋緊連接或以鉤式結合等方式,並具有不致脫落之構造。

七、指定輸送操作人員操作輸送設備,並監視該設備及其儀表。

八、連結用具有損傷、鬆脫、腐蝕等缺陷,致腐蝕性液體有飛濺或漏洩之虞時,應即更換

九、輸送腐蝕性物質管線,應標示該物質之名稱、輸送方向及閥之開閉狀態。

 

第二題題目:試述作業環境採樣策略內容應包括之要項。(20)

答:

依據「作業環境測定指引」第12條規定,作業環境採樣策略應予文件化,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危害辨識:應以系統化方法辨識作業場所中可能發生之各種危害,應涵蓋物理性及化學性危害因子。

()測定處所:對所有具危害之場所應進行測定,當不易執行時,須選擇具代表性之測定處所;其選擇方式應對各項危害、場所及人員進行合理化之分類,確保使用「有效推論」之原則並考量其風險,以掌握作業場所內之全面狀況。

()採樣規劃:應對具代表性之測定處所評估其相對風險,以作為測定順序之依據。
建議依下列三個步驟:

1.辨識各項危害,擬訂相似暴露群組(Similar Exposure Group, SEG)之區分方法及各相似暴露群組暴露實態之建立方式,完成相似暴露群組區分。

2.運用風險評估,區分各相似暴露群組之相對危害。

3.優先測定高風險及法規要求之相似暴露群組。

雇主應依作業場所環境之變化及特性,適時調整採樣策略。

 

第三題題目:()依聯合國GHS紫皮書及我國CNS 15030,請說明對於混合物健康危害之分類原則。(9)

()依據台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指導綱領,試回答下列問題:
1.何謂危害?(3)
2.
在建立與使用風險評估矩陣時,應留意那些事項?(4)
3.
何謂矯正措施?(2分),並請說明矯正措施與預防措施之差異。(2分)

答:

()依聯合國GHS紫皮書及我國CNS 15030,對於混合物健康危害之分類原則如下列:

1.若該混合物有整體測試資料,則依據該整體測試資料進行分類;

2.若沒有整體測試資料,則考慮使用「銜接原則」來對該混合物進行分類;

3.若現有資訊不足以適用上述「銜接原則」,那麼就用CNS15030中所述關於根據已知資訊估計危害的「共識原則」來對該混合物進行分類,但以健康及環境危害分類為限。

(二)

1.依據「台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指導綱領」,所謂之「危害」係指:「潛在造成任何形式傷害之來源、情況或行為,這些傷害包括受傷或不健康,或是這些後果同時發生

 

2.在建立與使用風險評估矩陣時,應留意事項如下述:
(1)
僅考量二個因素,無法考量到影響風險的多重因素
(2)
且預估的答案可能對實際情況並不適用。

 

3.依據「台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指導綱領」所謂之「矯正措施」係指:「消除所偵知之不符合或不期待之情況原因之措施。」
矯正措施與預防措施之差異說明如下:

「矯正措施」是被用來預防再發,而「預防措施」是被用來預防發生

 

第四題題目:關於職業病預防與健康保護,試回答下列問題:

()請說明下列工作者可能罹患之職業病:(8分)
1.
長時間操作鏈鋸之伐木勞工
2.
於醫療院所工作而遭生物病原體污染之針具扎傷者
3.
因從事室內裝修以致長期吸入苯蒸氣之作業人員
4.
以不當姿勢重複搬運重物者

()對於遭針扎之員工,依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規定,雇主應採取之措施為何?(12分)

答:

()下列工作者可能罹患之職業病如下列:

1.長時間操作鏈鋸之伐木勞工                                             【白指症】
2.
於醫療院所工作而遭生物病原體污染之針具扎傷者     【B、C型肝炎、愛滋病與梅毒等】
3.因從事室內裝修以致長期吸入苯蒸氣之作業人員         【白血症】
4.
以不當姿勢重複搬運重物者                                             【下背痛】

 

()依據『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297-2條規定,雇主對於作業中遭生物病原體污染之針具或尖銳物品扎傷之勞工,應建立扎傷感染災害調查制度及採取下列措施:

1、指定專責單位或專人負責接受報告、調查、處理、追蹤及紀錄等事宜,相關紀錄應留存三年。

2、調查扎傷勞工之針具或尖銳物品之危害性及感染源。但感染源之調查需進行個案之血液檢查者,應經當事人同意後始得為之。

3、前款調查結果勞工有感染之虞者,應使勞工接受特定項目之健康檢查,並依醫師建議,採取對扎傷勞工採血檢驗與保存、預防性投藥及其他必要之防治措施。

前項扎傷事故,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業單位,應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格式及方式通報。

 

第五題題目:()某一勞工每日工作8小時,其噪音暴露如下:

時間

噪音類型

暴露量

08:00~12:00

穩定性噪音

音壓級 90 dBA

13:00~16:00

變動性噪音

暴露劑量 60

16:00~17:00

 

未暴露

試回答下列問題:

1.該勞工全程工作日之噪音暴露劑量為何?(5)

2.相當之音壓級為何?(5)

3.該勞工在有噪音暴露時間內之時量平均音壓級為多少分貝?(5)

()今以一校正無誤差之噪音測定儀測得某純音(頻率為1000Hz)之音量為95dBA,試分別列出以FC權衡電網所測得之結果,並說明之。(5)

答:

(一)

 1.該勞工全程工作日之噪音暴露劑量計算如下:

T4hr=8/2(L-90/5) =8/2(90-90/5) =8/2(0/5) =8/20=8/1=8

D4hr=(C/T)*100=(4/8)*100=50(%)  D3hr=60(%)

D7hr=D4hr+D3hr=50(%)+60(%)=110(%)

2.該勞工全程工作日暴露相當之時平均音壓級計算如下:

 LTWA8=16.61 log(Dose/ 12.5*T)+90=16.61 log(110/ 12.5*8)+90=90.69dB

3.該勞工全程工作日暴露時間內之時量平均音壓級計算如下:

LTWA7=16.61 log(Dose/ 12.5*T)+90=16.61 log(110/ 12.5*7)+90=91.65dB

(二)噪音(純音)其頻率在1,000Hz音量為95dBA,因人耳在1,000Hz時聽力最為敏銳,不需加以修正。故純音頻率為1,000HzA權衡電網為95 dBA時,C權衡電網為95 dBCF權衡電網為95 dB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ogulu 的頭像
    momogulu

    MOMO--gululu

    momogu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